1564年2月18日, 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 享年88岁,卒于罗马。他的逝世标志着文艺复兴艺术史上一个时代的终结。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创作了西斯廷教堂的穹顶画,并雕刻了大卫像,在位于马塞尔·德·科尔维街的简朴家中度过了人生的最后时光,身边只有未完成的作品和寥寥无几的遗物。

米开朗基罗死于罗马:一位文艺复兴大师的终结

2月18日,冬日的早晨,对这位年迈的艺术家来说,如同往常一样。尽管健康状况每况愈下,米开朗基罗仍在断断续续地创作他的最后一件雕塑作品——《隆达尼尼圣殇》。这件未完成的作品静静地立在他的工作室里——一位母亲怀抱儿子,画面被剥离,只剩下最基本的情感内核。

米开朗基罗忠实的助手安东尼奥亲眼目睹了他的离世。安东尼奥后来描述了大师的呼吸变得越来越困难。历史记录表明,米开朗基罗在生命的最后几天里患有肾结石,并且可能伴有缓慢发烧——这些都是16世纪许多罗马老年常见的疾病。

米开朗基罗逝世的故居完美地体现了他苦行僧的性格。尽管他积累了巨额财富,却像僧侣一样生活在简陋的房间里。粗糙的灰泥墙、简陋的家具,以及零星散落的艺术痕迹充斥着房间。桌子上堆满了各种草图,其中包括一幅未完成的基督像,展现了他一直勤奋工作直至生命的终点的活跃思维。

米开朗基罗之死。这便是文艺复兴终结的那间静谧的罗马房间里真实发生的事情——他的助手、一把椅子和一本圣经。

米开朗基罗临终时的房间:他的最后财产

米开朗基罗晚年留下的物品少得可怜:床头的十字架,一把因使用而磨得光滑的木椅,以及他那本读过无数遍的圣经。在他珍藏的物品中,有一封来自贵妇维多利亚·科隆纳的泛黄信件。这位贵妇与米开朗基罗的友谊深深地影响了他的精神艺术创作。

临近下午,安东尼奥试图重新点燃炉火,但米开朗基罗挥手示意他离开,并写下了后来成为他最后记录的话语:“随它去吧。寒冷是诚实的。” 这句临终遗言完美地体现了他一生追求真理而非安逸的理念——这一原则在他的艺术和个人选择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透过窗外,反宗教改革时期的罗马依然继续着它每日的节奏,丝毫没有察觉到它最伟大的艺术子嗣之一正在悄然离世。这座他职业生涯大部分时间居住的城市,很快就会得知他的离世,但此刻,一切都静悄悄的,只有走廊里一只小钟的滴答声。

米开朗基罗是如何去世的?在罗马的家中安详离世

医学史学家认为,米开朗基罗的死因很可能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些因素与他高龄有关。下午三四点左右,安东尼奥经历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只剩下一口气,然后就断气了。没有激动人心的遗言,也没有聚集的崇拜者。这位改变了西方艺术的人,以他生前一贯的平静尊严离世。

安东尼奥依然守在床边,握着大师的手。房间仿佛悬在空虚与充实之间——空无一物,却充满了这位艺术天才留下的实实在在的遗产。屋外,罗马的钟声敲响,却浑然不知,这正标志着米开朗基罗逝世的确切时间。

米开朗基罗的遗愿:重返佛罗伦萨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揭示了艺术家的真实愿望以及家人对他的挚爱。米开朗基罗去世前几周曾向安东尼奥和他的侄子莱昂纳多吐露:“带我回家。不是罗马,而是佛罗伦萨。” 这些遗愿启动了一个秘密计划,他的亲人也将参与其中。

历史文献证实,莱昂纳多立即向米开朗基罗居住在佛罗伦萨的表兄卢多维科·博纳罗蒂发出了一条消息。卢多维科多年来一直掌管着米开朗基罗的诸多家族事务,他迅速组织了将米开朗基罗遗体送回其出生地的行动。

教皇庇护四世和梵蒂冈当局原本更希望米开朗基罗的遗体留在罗马。作为圣彼得大教堂的首席建筑师,以及数十年来备受推崇的教皇艺术家,罗马视他为己有。但卢多维科决心尊重堂兄的遗愿,不顾政治后果。

米开朗基罗之死。这便是文艺复兴终结的那间静谧的罗马房间里真实发生的事情——他的助手、一把椅子和一本圣经。

漫漫回家路:米开朗基罗的意大利最后之旅

得知米开朗基罗死讯后两天内,卢多维科率领一小队佛罗伦萨亲信抵达罗马。他们与安东尼奥和丹尼尔·达·沃尔泰拉(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家朋友之一)合作,制定了一个巧妙的计划,将遗体偷运出城。

法庭记录后来揭露了他们的策略:他们给米开朗基罗的遗体做了简单的处理,并将其放入一个标有“艺术品”字样的运输箱中,准备运往佛罗伦萨。死亡证明被暂时隐藏,并准备了一些文件,暗示这些只是艺术家工作室的物品,将被归还给他的遗产。

2月21日,在罗马当局组织正式葬礼之前,卢多维科率领他的小队带着珍贵的货物悄悄潜入罗马的人民门。他们尽可能地选择夜间出行,沿北部路线经维泰博、锡耶纳,最终抵达托斯卡纳。

瓦萨里的同代记载表明,这次旅程并非一帆风顺。冬雨使部分路段几乎无法通行。据说,在特拉西梅诺湖附近的一家客栈里,卢多维科整夜未眠地守护着箱子,担心他们的任务消息泄露出去。

一路上,安东尼奥始终陪伴在主人身边,不时轻声对着箱子说:“大师,我们快到了。就在橄榄树林那边。你的佛罗伦萨就在那儿等着你。”

佛罗伦萨悼念米开朗基罗:艺术家重返故乡

2月25日清晨,小小的游行队伍抵达佛罗伦萨。清晨的晨曦映照出这座城市熟悉的轮廓——米开朗基罗自幼便仰慕的大教堂高耸的穹顶,这穹顶也影响了他后来设计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思路。

他们悄无声息地从南门进入。然而,后来为米开朗基罗撰写传记的艺术家兼历史学家乔尔乔·瓦萨里却已秘密获悉他们的到来。历史文献显示,瓦萨里曾悄悄地将消息传给了佛罗伦萨艺术圈的几位成员。

当箱子被运往圣十字教堂时,发生了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情。尽管没有公开宣布,佛罗伦萨的人们开始从家中和商店走出来。窗户上点起了蜡烛。随着队伍的经过,街道变得寂静无声。根据瓦萨里的目击者描述:“佛罗伦萨的石头仿佛意识到它们的主人回家了。”

米开朗基罗之死。这便是文艺复兴终结的那间静谧的罗马房间里真实发生的事情——他的助手、一把椅子和一本圣经。

圣十字教堂米开朗基罗之墓的传奇

1564年3月14日,米开朗基罗的葬礼在圣十字教堂举行,最初规模低调,以尊重这位艺术家崇尚简朴的风格。然而,历史记载表明,卢多维科和米开朗基罗本人创办的美术学院(Accademia delle Arti del Disegno)后来在7月组织了一场更为隆重的追悼会,并举办了他的素描和模型展览。

米开朗基罗的安葬地点位于圣十字大教堂,毗邻但丁的空墓和马基雅维利的长眠之地——这对于一位彻底革新了艺术和建筑的人来说,恰如其分。这座城市最初培育了他的才华,后来在政治动荡中将他流放,最终在他死后将他重新接纳,如今,这座城市为这座城市建造了一座由瓦萨里设计的宏伟陵墓,以纪念其最伟大的艺术之子。

米开朗基罗之死与文艺复兴的终结

米开朗基罗之死对文艺复兴世界的影响深远。意大利各地艺术家身着黑色丧服。美第奇家族暂停了庆祝活动。尽管遗体已被秘密运出罗马,教皇庇护四世仍下令举行追悼弥撒。历史学家记载,消息传到法国时,查理九世国王感叹:“绝不会再有这样的事了。”

米开朗基罗88岁逝世,标志着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终结。他的同时代人,包括提香和切利尼,都意识到艺术界失去了一位最伟大的实践者。在他罗马工作室里发现的资料——草图、模型以及未完成的《圣殇》,展现了他直至生命最后阶段仍在积极创作的心灵。

历史上最伟大的文艺复兴艺术家的非凡人生旅程就此结束——没有盛大的仪式,而是平静而坚定地回归了这座塑造了他灵魂的城市。多亏了卢多维科的奉献和安东尼奥的精心策划,米开朗基罗的最终愿望得以实现。他的遗产不仅存在于大理石和绘画中,也存在于他回归故土的故事中——这见证了一位艺术家与最初发现他才华的地方之间永恒的联系。

如今,前往圣十字教堂的游客可以瞻仰他那座精心打造的陵墓,表达敬意。但了解他真实故事的人都知道,对米开朗基罗来说,最重要的并非宏伟。无论是在死亡中,还是在艺术中,他都珍视真实性——而他最后的归途,揭示了杰作背后的人性。

米开朗基罗之死:你可能不知道的一些事实

米开朗基罗为何被判处死刑?

1530年,米开朗基罗因支持短命的佛罗伦萨共和国(该共和国反对美第奇家族重新掌权)而被教皇克莱门特七世判处死刑。在美第奇家族流亡期间,米开朗基罗积极参与佛罗伦萨的防御,并加入共和派阵营。美第奇家族重新掌权后,他成了攻击目标,并在佛罗伦萨美第奇礼拜堂地下的一个隐蔽的房间里躲藏了大约两个月。

什么疾病导致米开朗基罗死亡?

米开朗基罗于 1564 年 2 月 18 日因自然原因去世,享年 88 岁。虽然具体疾病尚不清楚,但历史记载表明,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天患有发烧,可能还患有肾结石。

米开朗基罗的遗言是什么?

米开朗基罗的遗言常被引用为“Ancora imparo”,这是一个意大利语短语,意思是“我还在学习”。这反映了他一生对学习和艺术的奉献。

米开朗基罗生命的最后阶段发生了什么?

米开朗基罗晚年在罗马度过,直至去世前一直致力于艺术创作。他逝世于位于科尔维大街(Via Macel de' Corvi)的家中。为了尊重他安葬于佛罗伦萨的遗愿,他的遗体由他的侄子莱昂纳多·博纳罗蒂秘密运往佛罗伦萨,并安葬于圣十字圣殿。

米开朗基罗去世时多大年纪?

米开朗基罗于 1564 年 2 月 18 日去世,享年 88 岁。

米开朗基罗住在哪里?

米开朗基罗出生于托斯卡纳大区的卡普雷塞,在佛罗伦萨长大。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佛罗伦萨和罗马度过,并在罗马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几年并去世。

米开朗基罗的出生和逝世时间是什么时候?

出生: 1475 年 3 月 6 日,佛罗伦萨共和国卡普雷塞(现意大利)。 死亡: 1564 年 2 月 18 日,罗马,教皇国(现意大利)。

米开朗基罗因何而闻名?

米开朗基罗是一位著名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 大卫圣母怜子图、西斯廷教堂的天花板壁画以及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圆顶的设计。

米开朗基罗结婚了吗?

米开朗基罗从未结婚,也没有已知的子女。他与几位人士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包括贵族托马索·德·卡瓦列里和诗人维多利亚·科隆纳,他曾给她们写过充满深情的信件和诗歌。

zh_CNChinese